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高德地圖標注高德地圖標注
兩年過去,地圖標注行業競爭重回技術本身
發布時間:2016-09-21作者:地圖標注來源:地圖標注點擊:
田密是高德地圖負責技術的副總裁。來到這家公司的三年,他明顯感受到第一年和后兩年做的事情,非常不同。他說,來的第一年,高德還是一家上市公司,必須做很多事情去證明地圖能賺錢。被阿里巴巴收購之后,整個阿里對高德的態度非常明確,就是把技術做好,就達到目標了。“馬云上次來也說,買高德從來沒想過高德會掙錢。”他說。
2014年阿里入主高德之后,做的第一個關鍵決策令人費解——要求高德放棄本地生活服務O2O,回歸到高德標注商戶基礎技術上?紤]到當時用戶量更大的百度地圖,視O2O生活服務為核心戰略,此舉針對其最大競爭對手而制定的意圖非常明顯。兩年過去了,田密告訴雷鋒網,同行之間交流的時候,大家基本達成共識,地圖短期內很難直接變現,競爭的焦點又回到了數據和引擎。巧合的是,蘋果公司的兩位高管在接受 Fast Company采訪時,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兩三年前,整個行業都認為地圖是一項成熟的技術,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迎來施展才華的機會。當時,談論地圖作為本地生活服務入口的觀點非常流行。但很快,地圖從業者就發現原來的地圖生產方式,沒有辦法滿足用戶對于地圖數據完善度、新鮮度和準確度等方面的需求。于是,在用戶看不到的地圖產品背后,從業者們悄悄展開了新的技術競爭。
由于高德同時涉足地圖產業鏈上游的數據采集和下游的產品應用,所以它更早感受到了產業形勢變化。去年10月,這家公司宣布將進行一體化引擎的研發,并稱“這是公司歷史上投入最大的研發項目,也是未來三年中我們拉開與競爭對手距離的重要戰役。”
最近,這家公司公布該技術研發成功,已經上線。雷鋒網藉此機會與高德技術VP田密進行了一次對話,從“一體化引擎”的解讀,聊到高德近幾年在技術上的變革,以及他對地圖行業發展的觀點。
對話高德技術副總裁田密
(注:對話內容經過不影響原義的編輯)
高德所稱的“一體化引擎”,指的究竟是什么?
簡單地理解,以前高德地圖的手機和車機版本采用了兩套不同架構的引擎,一個為在線服務,一個為離線服務,F在兩者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套引擎,無論有沒有網絡,都由這套引擎提供服務。當然,其實還包括瀏覽器等平臺里的地圖,就是全平臺變成同一套引擎。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我們的用戶數據,在不同平臺之間流轉更加方便。保證用戶在不同終端之間切換時也可以獲得連續的體驗。比如,位置從PC發在手機上,從手機發到車機上,變得非常通暢。
你們說“這是公司歷史上投入最大的研發項目”,它的難點主要在哪里?
難點在于怎么把兩套引擎“糅”在一起,不同場景下可以自動選擇。在線情況下,因為可以在云端服務器上進行運算,所以算得非常準;但離線情況下,本地的運算量很有局限性。我們設了個小目標,盡量讓離線的結果與云端的結果保持一致。
這里有個技術上創新的點,就是我們把云端積累的一些參數和經驗值,比如說每個POI的權值,每個道路權值,以及過去道路擁堵情況,同步到離線引擎上去。當用戶的手機或車機在沒有網絡連接的時候,離線引擎也能通過在線引擎積累的數據進行優化,獲得更好的結果。我們內部做測試,80%的情況下,離線和在線結果是一致的,這是很了不起的,對車廠來說是革命性的變化。
好像現在人們都不愿意用車機的導航,在車上也是用手機導航的人多。對于這個正在萎縮的市場,高德為什么要投入精力?
嚴格來說,是傳統不聯網的車機市場正在萎縮,因為體驗不好,所以大家不愿意用。高德這邊獲得的數據是,去年新出的汽車,已經有10%是可以聯網的。其實車機有它的優勢,比如它不用像手機一樣擔心耗電的問題(手機開GPS導航非常耗電),再比如汽車有了更多的傳感器,攝像頭、激光、雷達、紅外線等,它的傳感器比手機更多,而且更準,F在我們不下結論,未來一定是手機還是車機做主導,但希望做到在不同場景下的融合,比如下了車可以無縫切換到手機的步行導航上。所以需要一套引擎來打通這個事情。
我們相信聯網車機的市場很快會起來。其實很有意思,可能兩三年前大家都覺得車機不行了,但隨著自動駕駛被炒起來,車機的地圖導航已經開始升溫了。
談到市場上熱鬧的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高德做了哪些工作?
我們覺得無人駕駛現在處于一個野蠻的階段,每家的理念都不一樣,標準更加無法統一。對于高德來說,我們不做無人駕駛,只是做無人駕駛所需要的高精數據。我們已經拿下了高精度地圖的商業訂單。訂單來自一家特別大的廠商,暫時還不能透露名字。不知道你見過我們的采集車沒有,它的造價非常貴,每一輛要將近1000萬人民幣。貴就貴在里面上百萬的雷達和其他高精度的攝像頭、傳感器。
現在無人駕駛炒這么熱,但我們知道這個事情一定不是短期的行為,而且無論你怎么做,一定繞不開地圖數據。所以高德現在的策略很明確,我就老老實實做高精地圖數據,你們將來都要用我的地圖數據,就這么簡單。
另一個業內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我們注意到阿里系的公司,包括高德提到大數據挺多的。這可能是個比較大的問題。對你們來說,這兩項技術是如何改進地圖生產的過程,以及提升地圖體驗的?
我們先明確一個基本概念,地圖是物理世界的映射。在技術實力上,大家比拼的是誰能更快反應物理世界的變化。對于高德來說,以前是每三個月更新一次數據,現在是每天,甚至一些數據是每時每刻都在更新。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現在超過一半的數據,來自用戶行為UGC數據和我們對大數據的挖掘。而傳統采集車拿回來的照片,也通過基于神經網絡的圖像識別技術,把文字和道路上的標識線自動提取出來,絕大部分不再需要人工干預,所以整體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關于被動的UGC和大數據挖掘,這里可以提供一個例子。其實最早我們拿到淘寶的運單數據也不知道應該怎么用,經過大半年的研究才發現,可以用來驗證有沒有新增 POI 數據或者 POI 數據是否應該更新了。用戶就是下單買了一個東西,然后東西送到家了,他沒有在高德上做任何事情,但我們其實知道了你這個地點還活著。假設這個點是一家公司的話,每天有很多包裹會寄過來,當我們發現這家公司的包裹開始寄到另一個地點,可能就需要看看這個公司是不是搬家了……
原來電商運單數據是這么用的。你們目前的情況,是需要更多數據,還是說需要先搞定現有的數據怎么用好?
這兩方面是同時進行的。我們既需要更多來源的數據,對POI數據做交叉驗證,也需要研究怎么把高德現有的數據和阿里體系內公司的數據用好。
你們是怎么評估這些大數據和新技術帶來的效果的,怎么看是不是提升了生產效率或用戶體驗?
效果評估我們有很多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我們自己做抽檢,就是拿我們的地圖跟物理世界去比,看有多少是契合的,有沒有漏掉什么POI的點;第二種是跟競品做比較,競品有我們沒有的,我們是負分,我們有他沒有,他是負分,這樣來打分比較;第三種是靠挖掘用戶的行為,比如他是一路導航下去,還是總偏航,總偏航的話肯定是不好的,我們可以看偏航率。其實最終極的評估,就是看用戶量有沒有增長,用戶DAU(日活)有沒有增長。
提到用戶量,我們看到一些市場研究公司的報告,將蘋果地圖的數據記到高德地圖上。你們跟蘋果之間是怎么樣的合作模式?
在中國的地圖,蘋果使用了高德的數據,它負責開發交互和UI層的東西。其實蘋果地圖和高德地圖在體驗上的差別,還體現在定位服務上。iPhone 上的定位服務是蘋果自己做的,所有其他軟件都只能調用蘋果的定位。Android 版的高德地圖,使用了我們自己的定位服務,所以我們也更喜歡 Android 手機的數據。
這是 iPhone 和 Android 的區別,不同的 Android 手機之間地圖體驗的差距明顯嗎?
會越來越明顯。因為除了GPS、Wi-Fi 和基站數據用來定位之外,手機上的很多傳感器,比如陀螺儀、氣壓計都被用在定位服務上,我們稱之為多傳感器融合定位。一般來說,高端手機可利用的傳感器數據更多,精準度也更高一些,低端手機就要差很多。我們跟華為的P9、Mate8還有芯片層面的合作,體驗會更好。
雷鋒網(搜索“雷鋒網”公眾號關注):除了前面提到的一體化引擎和通過大數據挖掘更快反應物理世界的變化,你們還在做哪些工作,或者說我們對地圖服務還可以有哪些期待?
個性化也是我們的目標。其實每個人使用地圖的習慣和對地圖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比如開車的時候,有人習慣繞小路,鉆來鉆去,有人就喜歡走大道兒,慢點兒就慢點兒。再比如搜索酒店的時候,有人可能希望找到五星級酒店,有人想找經濟型酒店。我們目前在做用戶畫像的工作,了解到用戶的出行習慣、消費水平等信息,然后就可以為每個人提供不同的結果,更有針對性的結果。這些地圖背后的技術其實很難向用戶傳達,我們把一體化引擎、大數據挖掘和個性化這三項結合在一起,稱為AI引擎,尤其后兩者會是我們的長期目標。
最后的話
來到高德之前,田密在騰訊soso地圖工作了七年多。提到老東家,他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投入不夠,可能跟高層對地圖產品重要性的認知有關系。對于最大的競爭對手百度,田密則認為在商業變現的壓力下,百度地圖做了很多O2O的事,這些事情對用戶的體驗沒有提升,甚至是有害的。
“高德現在非常專注在地圖事情上,而且沒有商業化的壓力,這一點非常重要。”田密最后說。